性取向最新解读 大规模研究基因遗传倾向

  动物有雌雄,人分男女,在自然界中,有性生殖的出现大大加速了物种的进化进程,异性之间与生俱来地存在着某种相互吸引力。同性未必就一定相斥,比如现代人类社会的同性恋群体,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人类的性取向。

同性性行为与基因遗传之间关系

  不久前的10月19日,来自美国博德研究所的遗传学家Andrea Ganna介绍了他们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提出新的解读关于同性性行为与基因遗传之间的关系。

000.jpg

Andrea Ganna

  研究人员分析超过49 万人数据库,确定4个相关的基因突变,其中两个为男同独有。携带同性恋相关基因突变的异性恋者对于伴侣更具有吸引力,携带相关基因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同性恋者。

  此类项目一直敏感且饱受争议,目前某些地区或群体对于性少数群体(LGBTQ)的非接纳态度、找到其“明确遗传因素”,可能帮助同性恋者完成自我接纳。

  此次研究涉及目前为止最大的数据群体,参与者同时需要根据各自真实情况填写一份问卷,包含问题譬如:你曾有过多少位性伴侣,你是否曾有过同性性伴侣等。

000.jpg

  经过问卷统计,26890人至少有过一次同性恋经历,49万人中的45万余人是单纯的异性恋。研究者随后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有同性经历群体,其常见的4种基因突变分别位于第7、11、12、15号染色体上。

  男性同性恋者独有位于第11号、15号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突变,男性秃头被预测与15号染色体上突变有关,丰富嗅觉受体被认为与位于11号染色体突变周围的基因有关。

基因突变让人更具性吸引力

  进一步分析显示,异性恋体内出现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突变时,它们似乎更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异性吸引力。推测进化中这些相关基因能获得了独特魅力和遗传优势。

  另外,本次研究并未获得证实,1993年由Dean Hamer发现X染色体与同性恋相关基因。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人们终于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遗传与性取向的联系上,而非单纯的基因决定。同时,即相比于女性,遗传学因素在男性选择性伴侣、发生性行为上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该项结果与之前类似项目的结果相契合。

  遗传基因对于人类吸烟、饮酒等复杂行为产生影响,同性性行为似乎受到遗传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后天环境也很重要。基于参与者的主观回答让研究难免存在个别偏差,并且基因突变是位于DNA的编码区还是非编码区,目前也不清楚。无论如何,这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始:科学、理性地看待、研究同性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