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David Baltimore(大卫-巴尔的摩)
10月27日上午,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举办。大会上,1975年诺奖得主大卫-巴尔的摩回顾了人类对生命科学长达50年的探索历程,对癌症免疫疗法持乐观态度,认为中国基因编辑的水平已经开始赶超美国,还有研发一些胚胎疾病的药物。
1960年代的时候,大卫-巴尔的摩开始调查分子技术,如何可以改变我们对生物系统的理解,甚至在十年前1950年代我们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把化学机会与遗传物质进行关联,但是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它是距离于信息技术更近,并不是我们一般所熟悉的那种所谓的化学链的那种机制。
后来生命科学变成了AGCT,不是一般的化学语言,事实上这是一系列的代码。然后又有一段时间,我们了解了怎么去对DNA进行一些改变和调整,在2000年之前,我们已经看到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我们也获得了所有的一些工具,把DNA进行一个描述和重组。
从基因测序技术、蛋白质结构、干细胞测序技术等看到一种趋势,我们开始从研究模型的系统转向开始研究整个生物技术的各个方面的一些结构。合成技术也成为了未来生物技术的核心,他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它的潜力是无限的,合成技术是没有什么不能做的。利用它去治疗很难治愈的疾病,给了我们很多的一些工具,比如说像癌症的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它也是针对未来最大的挑战。